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天丹阳的天气怎么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天丹阳的天气怎么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真的是尸体发臭了吗?
秦始皇和雍正帝都一样的死因:工作狂累死或长期服用丹药慢性中毒而死
秦始皇和雍正帝都有工作狂、服丹药的习惯。
秦始皇服食丹药记录: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
雍正帝服食丹药记录:
1712年,因为胤禩夺嫡太明显而遭到康熙帝的斥责和疏远,雍正帝当时就专研佛经,有时候沉迷和道士研究金丹。即位后,因为工作太忙碌,经常要熬通宵,于是雍正帝服食丹药以提振精神和体力,以继续处理朝政——实际就是当作兴奋剂来服用。
秦始皇工作狂的记录:
秦始皇规定每天必须处理完1石(60斤)的竹简文书。
雍正帝工作狂的记录:
雍正帝的工作量:
雍正帝即位13年,批示3.5万汉文奏折、6千满文奏折,每个奏折平均百字以上,从不假手他人,因此可以估算出:雍正帝每天工作18个小时,只睡四个小时。
秦始皇和雍正帝之死相同点
1、即皇帝位十几年即死。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即位皇帝,在公元前210年去世,在位11年,寿命50岁。雍正帝在位13年,寿命58岁。
2、都是突然生病,几天后死去。秦始皇在平原津时生病,在沙丘时去世。平原津距离沙丘直线距离是116公里,秦始皇生病后加速走驰道回咸阳,就算以三国时期夏侯渊的行军速度70公里每天计算,估计是2天时间。
秦始皇从生病到去世,只有2天时间。
雍正帝是丁亥日24号生病,戊子25号病重,己丑26号去世,经历3天时间。
结论:
秦始皇和雍正帝都是工作狂,搞垮了身体,又经常服用丹药作为兴奋剂,强行提升精神和体力,让身体处于高负荷运作状态,在坚持10多年后,身体突然崩溃,2-3日即死。
不同的是:秦始皇是路上突然死,没有办法召集大臣公开指定继承人;雍正帝是在宫里死去,有足够时间公开指定继承人。
秦始皇死时是炎热的7月,不管行程如何加快,尸体都会有腐烂气味。路上不可能有良好的防腐措施。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关于神秘的秦始皇帝陵地宫,除了不可探测的深度之外,还流传着许多其他传言。
比如,民间一直流传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当然,在真相不为人知之前,这些仍然只是传说。
关于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说法在《史记》确有记载,《汉书》中也有类似文字。
不过关于这种用水银铸为江河湖海的说法历来只被看作一个貌似天方夜谭的神话,并没有太多人相信这个离奇的传说,毕竟,人们很难想象,在这座秦王地宫之中,水银灌注的湖海会是怎样一幅景象。然而,人们关于这条离奇传说的怀疑和猜想,在用现代科学手段发现秦陵地宫汞含量异常的结论时发生了改变。专家的多次采样分析试验和遥感测量都不约而同地显示出—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出现“汞异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专家们的这一重大发现给了人们希望,人们仿佛真的看见了《史记》中所描写的光怪陆离的场景。但是,即便关于以水银铸江海的说法能够成立,但是,已经历经千年时光的始皇帝遗体,能像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女尸”那般完好如初吗?
虽然单从遗体保护技术来讲,如果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够很好地保护下来,那么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但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相传“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直至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这些说法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说的:“棺载凉车中…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魚,以乱其臭。”这样看来,可能秦始皇的遗体在途运过程中就已经腐烂。若真的是这样,哪怕神仙也是回天乏术,如今深埋地下,长眠于金棺之中的只能是一副白骨了。
但同时也有人猜测,秦始皇的遗体还有保存完好的可能性。
首先从地点来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这里的七月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不像今人想象的那么酷热难熬。从乘舆的设备来说,秦始皇的遗体放在凉车里,即有窗牖的车,闭之则温,开之则凉。
- 再从秦始皇自身的情况来说,众所周知,秦始皇热衷于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而古代的方士往往会在丹药之中加入大量的汞,这也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最终致死的原因。但他体内的这些汞元素却阴差阳错地充当了防腐剂的作用,使得他的遗体得以防腐而可能长久保存下来。但是,如果此种说法成立,那么,专家们在始皇地宫中检测出的“汞异常”现象也极可能是他遗体中含汞超标所致,而关于水银铸江海的传说又要重新考量了。
总之,不管怎样,现在关于秦始皇陵的猜测也只能止步于此,要想对这座掩埋了无数秘密的地宫进行彻底揭秘,还有待后人对秦始皇陵的进一步发掘探测。
人啊!有钱有权了,就害怕自己活的短。辛辛苦苦挣得江山享受不了!这点上来说,谁都一样!
千古一帝秦始皇,把其他六个国家兼并了以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CEO,浪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为了寻求长生,秦始皇多次出巡!结果长生之道没找到,自己也死找长生之道的路上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了东巡路上的沙丘。秦始皇死了以后,赵高和胡亥威胁李斯,一起隐瞒了秦始皇死了的消息。为了排除异己顺利让胡亥继承皇位,还假造的诏书,让扶苏和蒙恬自杀!为了让秦始皇死了的消息不外传。他们并没有回咸阳,而是继续假装东巡!但是天气炎热,没几天秦始皇的尸体就开始发臭了。于是赵高就让人买了一堆的海货跟秦始皇的尸体放在了一起,用来遮掩尸臭!
堂堂的千古一帝,活着的时候威严无双,死后却被人这么糟蹋!不免让人唏嘘感叹啊!!
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不世之功,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想长生不老,享受自己的天下。因此秦始皇也越来越迷信。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在阳武博浪沙遭人行刺。之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 "今年祖龙死"的陨石,心慌不已。因此,不断巡游,寻找长生不老药,避免灾祸,终于在第五次巡游病发死在了路途中,而人死后天气热,时间久了,自然会发臭。
癫痫病,脑膜炎
秦始皇自幼体弱,再加上连续的勤奋工作,每天批阅大量奏折,导致秦始皇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也是他急迫的寻找长生不老药,不断巡游的原因。在一次秦始皇度黄河的过程中,癫痫病发,头部碰到了青铜器坚硬物质上,导致病情加重,引发脑膜炎。
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
终于在第五次巡游的过程中病发死去,而待赵高等人发现时,秦始皇已经死亡多时了。于是立即封锁消息,密谋继位之事,之后的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秦二世继位,公子扶苏自尽。
尸体发臭
秦始皇死后由于没有立太子之位,怕天下大乱,外加赵高胡亥等人为谋求自己的利益,密不发丧,继续巡游,假装秦始皇健在。而此时正是七月福天,天气最热,人死多日,又不是仙人,尸体自然发臭。
据说赵高怕臭味引起他人的怀疑,便命人找一些臭鱼放在秦始皇附近,这样一来,臭味相互混淆,真假难分。就这样的赵高将秦始皇已死的事情隐瞒了起来,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是这样的结果,胡亥继位,扶苏自尽,而赵高乱权,秦更是二世而亡。秦始皇生前扫六合,一统天下,是多么的威风凛凛,却也管不了自己身后之事,一代大秦帝国竟然盛极而衰,二世而亡。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秦始皇嬴政是病死的,死后尸体从沙丘运回咸阳,七八月份天气炎热,运输两月方回咸阳,因此皇帝陛下的尸体确实臭了,可以说尸体已经严重腐烂了。秦始皇一生勤政治国,不惧颠簸劳累,听闻东南有天子气,楚国项氏部族在准备叛乱,于是起御林军数万,下江南巡视楚越地区,威慑复辟势力。这次巡视,秦始皇先后祭祀了舜帝跟大禹,向天下宣示了秦威秦德。
楚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它由楚、吴、越三个大国合并而成,秦国击灭楚国后,不少楚国贵族逃匿山林水泊中,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趁机复国。项氏是楚国的军功部族,秦灭楚后,项氏一直都仇视秦国,他们强占百姓田产,购置兵器马匹,多次发动暴乱。秦始皇这次巡视楚越地区,带甲十万,剑戟如林,旌旗蔽日,目的就是要击灭项氏主力。秦始皇又隆重祭奠了舜帝跟大禹,目的就是强调华夏各国同祖同宗,相互残杀是不对的。
楚越地区多瘴气,当年王翦领军平定百越就是因为瘴气相侵才染病而终。秦始皇作为北方人,不习惯江南的潮湿多雨,加之劳累过度,因此旧疾复发,渐渐有油尽灯枯之势。徐福出海被大鱼挡道,秦始皇命令弓弩营将士用巨弩射杀大鱼,徐福扬帆入海。嬴政感觉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于是北上九原,意图传位扶苏,托国蒙恬。不想天妒英才,天要亡秦,嬴政走到沙丘就病入膏肓了!九十年前,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赵雍被围沙丘行宫,历三月而饿死,死后十余日才被收尸下葬。嬴政望天长叹,天不假年,为之奈何?当晚嬴政皇帝驾崩!
赵高胁迫丞相李斯篡改皇帝遗诏,立胡亥为皇帝,行密诏诛扶苏与蒙恬。为了确保胡亥顺利登基,赵高与李斯严密封锁了皇帝驾崩的消息,然后打道回咸阳。当时天气炎热,皇帝的尸体很快腐烂,为了遮盖臭味,赵高弄来一车鲍鱼遮挡。原来鲍鱼的臭味跟尸体一样丑,人们闻到臭味,都以为是鲍鱼腐烂发出的味道。一路上赵高慢慢而行,装作皇帝还活着,同时派心腹之人拿着赐死扶苏的诏书去赐死扶苏蒙恬。听闻扶苏死了,胡亥立马登基为帝,并厚葬秦始皇嬴政。
被赵云一枪刺死的朱然,他的武艺在东吴是什么档次?
朱然在正史与演义中,区别是很大的。正史中的朱然无论地位、功劳还是军事能力都是非常厉害的。
但即然说到被赵云干掉,咱们就只讨论演义。看看在《三国演义》里,在东吴阵营中朱然的武艺是个什么档次。
朱然在演义中经历过的打斗不多,总共就两次。第一次是在《三国演义》原著中的第七十七回中。
回目: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关羽丢失荆州后,败守麦城,派廖化前去上庸向刘封求救,但救兵迟迟不至,关羽只得自行突围。
初更之后,走了二十余里,在山凹处,遇到东吴大将朱然率兵拦路,骤马挺枪唤关羽投降,关羽大怒,“拍马轮刀来战。朱然便走”,关羽追杀。
没有具体的回合数,从文中后面的内容看,朱然属于诈败,与关羽的这次对阵,两人很可能并没有实际交锋,如果有,回合数也极少。
关公在小路上被绊马索绊倒,关羽翻身落马,被马忠率人擒获。关平赶忙来救,但背后潘璋和朱然率领人马杀到,包围了关平,关平孤身独战,力气用尽,也被擒住。
从这个情节看,朱然的武艺非常一般,他与潘璋联手,再加上一群喽啰兵,耗尽了关平的力气,才将关平拿下。
刘备为报仇雪恨,兴兵伐吴,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二回中,朱然受命助孙桓抵抗刘备。
回目: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孙桓请命迎战刘备,孙权担心他太年轻,朱然自告奋勇与孙桓一齐去迎战,孙权同意了,并封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率兵前去。
但朱然的表现令人失望,还中了敌人的诈降之计,副将崔禹被张苞生擒。朱然得知,率领部队顺江而退五六十里。
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仓皇逃跑。朱然率兵追击。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四回中。
回目: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朱然
正追得兴起,没想到在江州押运粮草的赵云闻讯赶到,正好遇到刘备败退下来,赵云立即救下刘备,向东吴军发动反击。冲阵中正遇到朱然,一个照面就将朱然刺于马下。
朱然的武艺看来很不怎么样,遇关羽被迅速打跑,遇关平靠围殴取胜,遇赵云走不到一个回合,水平实在是渣到不堪一提。
那么在东吴众将中,朱然的武艺能排到个什么次序呢?咱们看一下,当时吕蒙调兵遣将的时候,拉了个名单,是这么个顺序:
韩当、蒋钦、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
朱然在蒋钦和潘璋之间,大致估计一下,他的武艺很有可能就在蒋钦与潘璋之间。
蒋钦和潘璋都与关羽对过阵,都是三合即被击败,可以推算,朱然也就是个这水平了。
排在朱然前面的至少有孙策、太史慈、甘宁、凌统、程普、黄盖、周泰、丁奉、徐盛、潘璋等人。
也就是说,朱然的武艺在东吴众将中也是在十名开外,实在是渣得很。
我真的希望以后谈《三国演义》的能分到文化领域,不要总是在历史区里混淆视听。
朱然作为吴国的国之重器,孙权的左膀右臂,以胆守善御闻名天下,怎么可能被赵云一枪挑死。有的人还说死在赵云手下死得其所,那病死就不是落叶归根了?朱然表示委屈。
众所周知,东吴的江东之地有四大家族,陆朱顾张,孙权之所以稳固,也是因为孙家作为外来者,非常依靠四大家族,积极接纳士族参与政治,陆逊,顾雍,张温,朱桓都是当地士族贡献的人才。朱然就是朱家的佼佼者。
朱然不高,但是气质非凡,史书记载:“(朱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终日钦钦。”钦钦既指谨慎戒惧,也指乐意进取。
他出生在丹阳郡,稍微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丹阳兵。丹阳兵精兵辈出,陶谦没有名将,但能当一方诸侯,也是因为有丹阳兵助阵。孙策的五百丹阳兵就是孙坚死后最后的家底。所以朱然武力值应该也不会太差。
朱然是孙吴重臣朱治的养子(十三岁过继给舅父朱治),朱治跟着孙坚打天下,朱然就跟孙权一起学习长大,两家的关系不可谓不好。
后来跟潘璋一起抓了关羽。吕蒙死前把朱然推荐给孙权,让朱然去镇守江陵。朱然就这样迎来了人生的亮光时刻。
先是跟陆逊5000人击败刘备,后来又在江陵六千残兵抵御魏国大兵压境。
就这样的英才我觉得不可能就被一个保镖一枪挑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朱然是被赵云刺死。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朱然,是一代名将,非常厉害,并非被赵云所杀。
第一,荆州之战,切断关羽之退路
朱然是东吴著名的将领,在荆州之战中,他与潘璋负责切断关羽的退路。正是在此役,关羽为潘璋麾下司马马忠所擒,最后被杀。应该说,擒杀关羽,朱然虽然没立首功,但也要记上一笔功劳的。大约也是这个原因,在政治立场上偏向蜀汉的《三国演义》,最后把朱然写成死于赵云之手,显然是为了给关羽报仇。
第二,江陵之战,朱然大放光芒
在荆州之战后,朱然还参加了夷陵之战,此役刘备大败。不过,在夷陵之战中,朱然只是配角,主角是陆逊。在之后的江陵之战,朱然终于独当一面,大放光芒。
在吕蒙去世前,孙权曾向他讨教谁可镇守江陵,吕蒙答道:“朱然有胆有谋,他可以胜任。” 夷陵之战后,曹魏大举入侵吴国,兵锋直指江陵。在曹军优势兵力的包围下,江陵城与外界交通断绝,已是一座孤城,随时都有断粮的风险,一旦粮食耗尽,将不攻自破。
此时江陵能够作战的士兵只剩下五千人。值此紧要关头,朱然的镇定自若给所有人服下一粒定心丸。他一点畏惧的神情都没有,谈笑风生。看到主帅如此这般从容,笼罩在将士们心头的阴影也逐渐散去。为了打破魏军的封锁,朱然以积极防御代替消极守城,只要有机会便率部反击。这种战术取得很大的成果,吴军连续攻破魏军的两处营垒,稳定了战局。
在围城六个月后,曹军仍然无法攻克此坚强堡垒,最后只能望城兴叹,不得不撤退。
第三,北伐樊城
公元241年,东吴兵分四路,北伐魏国。在四路大军中,征北将军朱然负责指挥进攻樊城。
樊城是魏国荆州地界战略要地,当年关羽北伐,樊城就是主战场。魏荆州刺史胡质知道朱然厉害,马上派出轻装部队火速救援。由于救援及时,樊城暂保无虞。不过,朱然毕竟是一员骁将,他指挥吴军围攻樊城一个月,樊城形势愈发严峻。
太傅司马懿决定亲自出马,以解樊城之围。他率领精锐部队南下,急驰前线。司马懿不仅有卓越的指挥才能,还带来一支生力军。朱然意识到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变化,于是连夜下达撤退令。
朱然指挥的樊城围攻战,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在东吴四路北伐大军中,他给予魏国的打击最大,威胁最大,以致于魏国不得不把司马懿派去解樊城之围。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魏国对朱然的重视程度。
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的。所以,对于蜀汉方面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赵云等都有十分出彩的描写,而孙吴一方的文臣武将,一般都成了陪衬。
东吴中后期的“顶梁柱”朱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东征孙权失败后,朱然负责追击,结果被赶来接应的赵云一矛刺于马下,结束其在小说中毫无存在感的一生。小说中的朱然,战斗力真是“渣”得可以。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朱然不仅为孙权擒关羽,夺荆州,还与陆逊一起击败了刘备。
江陵保卫战,朱然更是以区区几千孤军,连败曹真、张郃等名将,名震曹魏。
这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却被小说所忽视的名将朱然,究竟有怎样的人生呢?
一、擒关羽、败刘备
朱然本姓施,是东吴老将朱治姐夫的儿子。因为朱治没有子嗣,所以朱然在13岁这一年被过继给了舅舅朱治。
朱治与程普、黄盖等都是追随孙权之父孙坚创立江东基业的老臣,而且朱家本来就是江东地区的名门望族。可想而知,朱然的出身是非常显赫的。
也正因为如此,朱然早年就跟孙权成为了同窗好友,两人一起读书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维系了一生。
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年轻的孙权坐领江东,他很快就开始重用老同学朱然,提拔其为山阴令,一次管辖5个县。
而此时刚刚20岁的朱然,就能把5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孙权惊叹不已。
此后,孙权又任命其为临川郡太守,镇压山贼的叛乱,朱然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后来,曹操南下,进兵濡须口,孙权又提拔朱然为偏将军。
能文能武的朱然,在东吴迅速展露头角。孙权对其充分信任和擢升,让他成为当时大都督吕蒙的爱将。
公元219年,朱然随吕蒙袭取了荆州。拿下荆州后,朱然又派遣潘璋在临沮擒住了蜀军大将关羽,因此战功,他被孙权封为昭武将军、西安乡侯。
不久,吕蒙病重,孙权问吕蒙谁可为其替代者?吕蒙回答说:“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朱然因此成为了驻守荆州的东吴主将。
对于这段历史,即使是许多三国迷也有一种误区:直接接替吕蒙职责的是陆逊,但实际是朱然。
公元222年,刘备兴兵东征,朱然又率军与陆逊一起抵御蜀汉。在夷陵之战中,虽然有陆逊的运筹帷幄,但在一线起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朱然。
夷陵之战中,他不但没有被赵云一矛刺死,反而是先击破了刘备军的先锋,后又断其归路,逼迫刘备败走永安。朱然也因此被孙权拜为征北将军,封永安侯。
二、战江陵、败曹魏
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战中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曹丕,终于发兵攻打东吴。他派曹魏名将曹真、张郃等进攻江陵,自己也亲自到宛城督战。
孙权则派孙盛领兵一万人在江陵建立围坞设防,同时命朱然作为其外援。
张郃渡河后击败孙盛,继而围攻江陵。二朱然在仅有数千兵马的情况下,没有逃跑,而是选择死守城池。孙权为救出朱然,派出潘璋等人几次前往解围,但均没有成功。
此时,城中内外联系断绝,加之疾病流行,东吴士兵多患上了肿病,战斗力大幅下降。
而曹军主帅曹真为逼迫朱然投降,又在城外筑起土山,建起箭楼,向城中万箭齐发。
面对曹军的猛烈攻势,东吴将士皆有惊惶之色,但朱然仍然镇定自若,激励他们趁曹军懈怠之际,出城攻破了两座军营。
曹真、张郃围城猛攻了半年,仍然未能击破朱然,最后只能选择退兵。
朱然因江陵保卫战声名大震,威震魏国。孙权晋封其为当阳侯,这已经是朱然第三次被封侯了。这种待遇,在整个三国时代的将领之中都是极其少见的。
三、攻石阳、能救主
曹丕在位时,一直未对蜀汉用兵,但却几次三番出兵东吴,虽然皆是雷声大、雨点小,但也给孙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公元226年,孙权听说曹丕去世,于是发5万兵进攻江夏石阳,是为“石阳之战”。
但孙权虽然善于用人,实战方面却是乏善可陈。此战,先是魏将文聘坚守石阳二十多天,挫败了吴军的锐气。后来曹睿派出一个名叫荀禹的文官,只带了几个县的兵马在山上放火,就将孙权的大军给吓退了。
看到孙权败退,文聘又乘势追击,一举击溃了负责断后的潘璋部,幸好有朱然挺身而出,挡住了文聘的追兵,保障了孙权安然离去。
因为朱然这次的救主之功,孙权在称帝后,封朱然为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
此后,东吴又曾两次进攻曹魏,朱然皆有领兵逆袭的表现,因战功被孙权擢升为左大司马、右军师、官至大都督。
《三国志》对他军事能力的评价是:
“终日钦钦,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以此玩敌,使不知所备,故出辄有功。”
真实历史中的朱然,身高虽然不足1米6,跟吕布、关羽等身材高大的猛将无法相提并论,但他是“以勇烈着闻”,作战十分勇敢,而且,用兵的特点是敢于攻坚克难,善于出奇制胜,是东吴军中的名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天丹阳的天气怎么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天丹阳的天气怎么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